一说起国内最知名的企业家,恐怕大部分人脑海里都会蹦出来两个字:马云。

时至今日,马云不再仅仅是一个人名,而是变成了一个代表成功的符号,真真假假的马云语录传遍大街小巷,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我们都知道,马云有今天如此高的知名度,全因为他创建了阿里巴巴。
媒体们都争先恐后地报道他现如今的辉煌与成就,对他的过往只用“励志”二字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仿佛大佬们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一鸣惊人。
可现实中,冲破终点也是需要一个蓄力起跑的过程的。
要从一个人的成功经历中有所收获,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他的蓄力过程。
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创建阿里巴巴之前,马云都在做什么呢?
02
熟悉马云的人都知道,他的数学不好,很多人都拿他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的事情大做文章,甚至以此来宣扬读书无用论。
然而这些人没有看到的是,马云同时也拥有过人的英语能力,这一能力为他后来的经历打下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因为英语成绩优异,马云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了外语本科专业。
虽然不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双一流院校,但在1984年,一份本科文凭也足以证明,马云是同龄人间的佼佼者,而非成绩不好的小屌丝。
后来马云去教英语,被评上了杭州市十佳教师,又因为翻译水平高,在杭州翻译界也渐渐有了名气,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成立了海博翻译社。
其实这才是马云所不为人知的第一次创业。
但不久后海博翻译社因为亏本,发展得并不景气,期间马云还去过义乌进货做生意,填补空缺。
和所有刚开始创业的无名之辈一样,马云握着手中已有的那么一些资源,雄心壮志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事业,但困难重重,他也像大部分人一样遇到了瓶颈。
03
转折点很快就来了,马云在机缘巧合下,被派到了美国西雅图讨一笔债务,在那里,他接触到了互联网,也走上了腾飞的起点。
运气成分自然是有的,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实力,那么即使机遇来临,他自己是否有本事能去抓住它呢?
数学不及格又如何,马云就凭着自己在西湖边跟老外对答如流的本领,成为了机遇面前最合适的那个人选。
在美国,第一次用计算机上网的马云迅速意识到,互联网将是一座金矿,他要回国开一家互联网公司。
此时的马云已经有过一次创业经验,不再是头脑一热的愣头青了,在深思熟虑下,他越来越觉得这个点子可行。
说干就干,回国后的马云辞掉工作,拿出7000元积蓄,又找家里人借了一万多,一共东拼西凑出了2万元,开始创业。
那是199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了。
产品是中国黄页网站,专门给企业做网页,推广之类的工作,在今天来看很常见,但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十分具有先驱性的创举。
1996年,海博公司营业额达到了700万。
马云的名气在互联网界越来越大,1997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向他抛来橄榄枝,马云放弃中国黄页,成了EDI的负责人。
至此,他已经完成了从西湖边的英语老师到中国互联网行业前端人物的转变。
04
此后马云脱离EDI回到杭州,和十八罗汉一起创建阿里巴巴,已经是1999年的事了。
有人说,阿里巴巴,根本不是一个创业公司。
它就像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初生婴儿。
它的创始人已经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一路走来积累了许多的人脉和资源,最终才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可行的商业模式。
所以阿里巴巴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因为它是马云厚积而薄发的结果。
英语好让他有机会去国外接触到互联网,所以他成了互联网行业最早的一批领军人物;
去义乌进货卖钱让他对中国商人以及小企业主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所以淘宝才会如此受商家的青睐;
两次创业让他吸取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所以运营起阿里巴巴来,才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大佬的背后也有着无数个咬牙苦撑的日日夜夜。
也许你今天仍处在郁郁不得志的阶段,但请不要气馁,继续前行,机遇只会被有实力的人给抓住!